执法记录仪在执法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发布时间:2016-09-05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维权意识的增强,执法活动中群众投诉、上访案件数量呈上升趋势。其中,有因我们执法不规范引发的正当维权,也不排除有挑衅投诉、恶意投诉的情况。因此,在执法活动中,怎样才能既有效规范民警的执法行为又能保护民警自身权益不受侵害,保存第一手的执法证据材料显得尤为重要。执法记录仪的配备和使用,给收集保存执法证据材料提供了有利条件。下面,我就结合工作实际,谈谈执法记录仪在警务实战中的重要作用、存在的问题,以及规范使用执法记录仪意见建议。
一、执法记录仪在民警执法中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规范执法,增强执法活动的公正性。配备执法记录仪后,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全程开启执法记录仪,民警执法的一言一行都被记录在案,对民警的执法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较好地克服了执法的随意性,促使民警使用文明规范的言行,有利于落实文明执法的要求。佩戴执法记录仪后,民警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注意自己言行和执法形象。同时,执法记录仪能有效防止当事人的无理取闹和恶意投诉,对违法者本身也是一种震慑,让那些心怀恶意的人有所顾忌,无形中营造了较好的执法环境。
(二)有利于固定证据,维护民警的合法权益。在执法活动中,以暴力方式阻碍民警执法的现象时有发生。如酒后滋事找茬、恶意阻止民警执法、言行挑衅民警执法,一旦民警应对不当,就会有理说不清。还有对民警处理不满,事后找机会发泄不满情绪的。如恶意诬告,辱骂、人身攻击的,当事人事后不予承认。以上诸种情况,执法证据保存不全,事后应对就很被动,民警的合法权益往往就会受到损害。而规范使用执法记录仪就能全程记录执法过程,对暴力或非暴力方式阻碍民警执法的当事人的行为也会被如实记录。执法记录仪保存的视听资料成为固定下来的证据,对维护民警的权益有重要作用。
(三)有利于警示当事人,缓和执法不利局面。今天,民警的执法环境比较尴尬,在执法现场,往往民警法言法语不能让群众接受,而当事人的讲述能够博得围观者同情。一些人员密集的场所执法,当事人往往利用围观者的同情心,有意歪曲事实误导围观群众,博得同情。一旦民警应对不当,常会引起围观群众的过激反应,出现不利局面。如果民警正常使用执法记录仪,并提前告知当事人和围观群众,事态就不会扩大,可以有效缓和不利的局面。
二、执法记录仪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民警思想认识不到位。执法活动中,一线民警怕监督、嫌麻烦,缺乏执法证据意识,不愿随身携带执法记录仪,只是应付检查时带一带,大部分时间闲置不用或带了不开,不能有效采集执法信息。
(二)机器性能不稳定。执法记录仪的推广使用时间很长,许多产品质量不高,故障维修率较高,存在死机、录像录声不连续不同步、数据采集时不读卡、工作过程中出现黑屏、待电时间短等问题。
(三)佩戴不牢固。执法记录仪的设计只有一个夹子夹在执勤服上,固定点少,容易脱落。一线民警在执法活动比较复杂,特殊情况下有较剧烈的活动还要担心执法记录仪脱落损坏,不能保证全时段记录民警执法的全过程。
(四)摄录的角度不理想。依据规定执法记录仪是佩戴在执勤服上,由于悬挂的不固定性摄像头容易偏,造成摄像的偏差,导致有时影像效果不好。民警开机摄像后,执法记录仪摄录的内容与民警正对的违法嫌疑人有一定的角度差距,往往摄不到民警需要拍摄的内容。
三、规范使用执法记录仪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学习,熟悉执法记录仪功能。作为一线执法民警,必须认真学习《执法记录仪使用管理规范》,掌握执法记录仪的相关知识,熟知记录仪的各项功能和使用方法,熟悉其工作程序,确保其在工作中发挥最大功能,真正成为自己的好帮手。
(二)严格管理使用,发挥最佳功效。执法记录仪是民警执勤执法的专用装备,使用人都应严格遵守使用管理规定,妥善保管和保养,保持部件的完整无损、表面清洁,不得自行拆卸、损坏、遗失,不得超越警务工作范围,严禁使用与警务工作无关的功能,及时充电,执法前要保证执法记录仪处于状态良好,保证电量和储存空间充足。同时要根据使用者的身高,动作习惯找好合适的悬挂位置,既不影响使用者的动作,又能将需要的场景纳入执法记录仪的镜头范围之内。
(三)强化考核检查,促进规范执法。健全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将执法记录仪使用纳入到绩效考核中,避免走形式、走过场,常态化例行执法形象检查,确保民警执勤严格执行《交通警察执勤执法工作规范》规章制度要求,保持人民警察的良好风貌,要求民警坚持做到文明执法、规范用语、亲情服务,切实拉近民警与群众的距离,促进警民关系和谐。
(四)完善规章制度,推广执法记录仪使用。结合实际工作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执法记录仪使用制度,特别是要结合执法记录仪使用,针对日常执法活动中容易出现的细节问题,完善执法程序,规范办案流程,为规范执法提供制度保障。对民警所有执法活动进行全程录像,使民警的执勤、执法活动始终处于动态监督之下,确保民警执法规范,同时为打击各类交通违法行为和保障民警权益提供直接证据。